问题引入
本科上会计课的时候,老师一说到啥啥科目记借啥啥科目记贷的时候,我就糊涂了:这“借”和“贷”是什么意思呢?某个科目记借或者记贷要靠死记吗?于是趁回家的这几天,找资料弄清楚这个问题。
思路
Google了借贷记账法
,找到这里:
借贷记账法是复式记账法的一种。它是以“借”、“贷”为记账符号,以“资产=负债+所有者权益”的会计等式为理论依据,以“有借必有贷,借贷必相等”为记账规则的一种科学复式记账法。
下面以此进行展开。
复式记账法(Double entry bookkeeping)
这里有相关定义:
复式记账法是指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,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。
复式记账法是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,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,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,系统地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。
为什么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
中进行登记?是因为:
资产与权益之间存在着自然的平衡关系
也就是:
会计恒等式(accounting equation/accounting identity)
会计恒等式(accounting equation/accounting identity)
会计的恒等式围绕着会计的六个要素展开:
- 资产
- 负债
- 所有者权益
- 收入
- 费用
- 利润
这里介绍了会计恒等式:
资产=负债+所有者权益 (1)
收入-费用=利润 (2)
其中1式是静态的,表示企业在某个开始日或者结算日时的资金状况(像一个快照)。2式反应的是企业资金的运作状况(动态,有开始和结束,强调某个时间段内的变化情况)。若要反映整个企业在某一时刻静态和动态结合的整体资金状况,合并1、2式,写成:
资产 = 负债+所有者权益+(收入-费用) (3)
或者:
资产 + 费用 = 负债 + 所有者权益+ 收入
强调动态时,3式可以如下理解:
旧资产 = 负债 + 旧所有者权益 + 新利润 = 负债 + 旧所有者权益 + (收入-费用)(4)
当利润分配后,3式即转化为1式。1式可以写成:
新资产 = 负债 + 新所有者权益 (5)
由上述的会计恒等式引申出复式记账法的一条原则:
有借必有贷,借贷必相等
怎么理解这句话呢?借和贷如何理解?
借和贷(Debits and Credits)
通常我们在做资产负债表时,会看到如下描述:
- 资产类账户 资产类账户的结构是:增加数记入账户的借方,减少数记入账户的贷方。
-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是:增加数记入账户的贷方,减少数记入账户的借方。账户若有余额,一般为贷方余额,表示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的结余数。
- 成本费用类账户 成本费用类账户的结构是:增加数记入账户的借方,减少数或转销数记入账户的贷方,该类账户在期末结转后一般没有余额。
- 收入类账户 收入类账户的结构是:增加数记入账户的贷方,减少数或转销数记入账户的借方,该类账户在期末结转后一般没有余额。
可以看到,在不同的账户下,“借”和“贷”分别记增加或者减少。为什么这样记呢?如果你尝试从字面意义去揣摩它们的用法,那肯定会晕头转向的。
所以,不要从字面意义去理解“借、贷”二字,仅把它们当做是两个符号即可,它们分别代表“左边”和“右边”。百度百科上有如下描述:
借贷记账法的账户基本结构分为左、右两方,左方称之为借方,右方称之为贷方。一般在账户借方记录的经济业务称之为“借记某账户”;在账户的贷方记录的经济业务称之为“贷记某账户”。至于借方和贷方究竟哪一方用来记录金额的增加,哪一方用来记录金额的减少,则要根据账户的性质来决定,不同性质的账户,其结构是不同的。
那么,为什么账户结构会分为左右两部分?这和历史有关:
借贷记帐法起源于13~14世纪的意大利。最初,意大利佛罗伦萨的“借贷资本家”从贷主处借入款项,并计入贷主名下的贷方,归还记借方;将款项贷出时,计入借主名下的借方,收回记贷方。贷主名下所记内容表示的是“借贷资本家”债务的增减变动,借主名下所记内容表示的是“借贷资本家”债权的增减变动。这时,“借”和“贷”分别表示借贷资本家与债权人、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。在以后的几百年里,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,借贷记账法又经过了热那亚阶段和威尼斯阶段,借贷记帐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,“借”、“贷”两字逐渐失去其本来含义,变成了纯粹的记帐符号。记录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货币资金的借贷业务,而是逐步扩展到财产物资、经营损益和经营资本的增减变化,并广泛应用于许多行业。